安装客户端,阅读更方便!

第157节(2 / 2)


  眼看姐弟俩这般热闹,林若秋本来悬着的心也放下不少,扎挣着坐了半日,她只觉腰背酸痛得厉害,遂沿着攒金枝软枕缓缓躺下去,道:“你们先出去吧,母后想歇一歇。”

  二人见她面露疲态,亦不敢打扰,叮嘱侍从好生照应后,便蹑手蹑脚的退下。

  室内重新燃起清淡的安神香。

  林若秋一觉醒来,发觉坐在床头的人已然换成了皇帝,不禁略觉羞惭,“陛下来了也不通报一声。”

  她虽病着,可也不至于一点仪容都不讲的,回回皇帝过来之前,林若秋都会拿青盐漱一下口,再让红柳替她换一身鲜洁衣裳,以免太过失礼——她本来打算像汉武帝的李夫人那样,临死前干脆闭门不见,可转念一想,她又没李夫人那般倾国倾城的美貌,如此做作倒显得矫情。况且,楚镇早就看惯了她这张面孔,就算她比平时憔悴支离一些,也不至于就将他吓坏的。

  听她如此问,楚镇不言,只安静的取过一旁木梳,缓缓为她梳理日渐稀落的乌发,并道:“朕已命人将消息送去蜀中,届时阿瑛将带古先生一同回来,你无须着急。”

  林若秋本想劝他不必做这些白费力气的事,可皇帝神情肃穆,容不得她来抗议,林若秋只得点点头,“那臣妾静候佳音。”

  她望着专心为她梳发的男人,心下怅然若失。

  第228章 交代

  比起害怕, 更多的应该是不舍吧。

  不是没想过他们的暮年,若其中的一个先去了, 剩下的该怎么办?私心里, 林若秋更愿意死在皇帝前头, 若是她先去了阴曹地府,皇帝好歹有朝政忙碌,不至于太过伤怀;可若是楚镇先走了,她一个人孤零零在这世上该怎么办呢?像太皇太后那般高寿,那般清闲无忧,可即使如太皇太后这般磊落自在的人, 闲下来偶一思量,怕也难免寂寞吧——爱她的人、她爱的人都已离去, 还有什么可供缅怀呢?

  只是如今虽夙愿得偿, 却比林若秋预期的提前了许多,怎么会这样快呢?这辈子明明才过了一半。

  她不忍落泪,亦是不敢,皇帝见了定要上来安慰的, 可她实在不忍面对生离死别之景。林若秋只好努力给他一点希望, 也不让自己太过灰心,“古先生医术卓绝,又见过不少稀奇古怪,定能医好臣妾的病。”

  楚镇点点头,握住她枯瘦如柴的手腕,“朕当初也是多亏他才一扫颓唐, 有他在,定能妙手回春。”

  林若秋想表示赞同,却实在无话可说。希望越大,怕是将来的失望也会越大,万一那位也医不好她的病,那便是神仙都回天乏术了。

  她再度望向皇帝日渐成熟稳重的面容,哪怕已近知天命之年,依旧英俊得让人心生爱慕。她能遇上他,实在是撞了大运,待她去后,又有谁能弥补他生命空缺中的空缺?

  林若秋本想安慰他不妨再在京中贵女里挑一位续弦,她绝不会有异议,奈何话到嘴边,偏偏张不了口。这辈子两人贵乎坦诚,就不必再说这些违心之语了吧?她从来就不以宽宏大量著称,临死之前,何必再来说这些粉饰太平。若实在逃不过,她惟愿清清静静的离开人世,而不给他带来一丝困扰。

  林若秋挣扎着坐起身,躺久了总觉得皮肤又热又痒,跟有小虫子在咬一般,不知是否殿里火盆生得太足的缘故。

  楚镇察觉她的动作,“朕让人打盆水给你擦擦身?”

  林若秋说不出拒绝的话,只得含羞道:“那就劳烦您了。”

  楚镇容色淡淡,“你我之间,不必这样客套。”

  待热水呈上后,他却命人撤下,自顾自地端着铜盆上前。

  林若秋诧道:“您亲自来?”

  她不放心让楚镇看到自己此时这副躯体,它们并不怎么好看。况且,一个病人终日躺着,身上难免带点气味,以皇帝好洁的脾气恐怕受不了腌臜。

  然而楚镇却连眉头都没皱一下,而是缓缓将巾帜打湿,动作轻柔地沾了热水为她擦拭,仿佛对待一件极为精美的瓷器,目光毫无保留,却是不染丝毫邪念的。

  皇帝亲自动手,自然不可能如红柳那般细致妥帖。林若秋却只觉眼眶濡湿,仿佛有泪将欲落下,不似感伤,倒似欢喜。

  可是她宁可不要这样的欢喜,两人能好好的相伴到老,不是比什么都强?

  林若秋对着墙壁,待心情平缓些,方转头望着楚镇那张认真脸孔,笑道:“陛下待人这样好,难怪李氏当初会心悦陛下。”

  现在她倒不觉得李蔷的心思多么难于理解了,遇上这样的男子,哪个女子会不动心?或者,李氏并非出于外表而对皇帝一见钟情,而是见多了楚镇与她相处,自己感动自己,恨不得以身代之——爱这种事,本来就是说不清道不明的。

  皇帝轻轻皱眉,“好端端的,提她做什么。”

  林若秋便住了口。曾经那些不好的经历,的确是不必提起了,她只想留下一些美好的记忆供作怀念——但愿它们不会被孟婆汤的药效悉数抹去。

  濯清了污垢,楚镇又用一块干布为她揩遍全身,继而用锦被严严实实地裹起来,跟春蚕结茧似的,免得她着风受凉。

  又问她,“饿不饿?”

  林若秋近来食欲大为减退,本来不打算吃东西,可见皇帝这般操心,未免他太过忧虑,还是微笑道:“臣妾正好觉得腹中饥饿,陛下让小厨房送点吃食来吧。”

  楚镇脸上紧绷着的肌肉总算放松了些,有胃口吃东西,就说明生机尚存,还有复原的希望。他便一叠声的吩咐魏安,想了想,还是亲自往小厨房走一趟——这宫里,没有人比他更清楚若秋的口味。

  林若秋望着他的背影,心中倒觉一阵酸楚,忙用被角抵着头,将那阵哽咽捱过去。

  皇帝再回来时,林若秋的脸色已好多了,她平静的饮了小半碗粥,向皇帝笑道:“现在就等阿瑛回来,这宫里便能热闹了。”

  楚瑛急匆匆的踏进宫门,只觉心乱如麻。打从得知母后垂危的消息,他心中的惶恐便未消停过,怎么会这样呢?他一直以为母后身子健朗,又无庸扰,这世间没什么可打垮她的。哪怕在从前略有嫌隙的时候,他也从未怀疑过母亲的力量,可就是这么一个无坚不摧的人,说病下就病下了,对他而言,甚至比天崩地裂更叫人难以相信。

  真是因为生育三妹后落下产疾的缘故么?还是,因当初的不孝之举,而令母后耿耿于心、积郁成疾呢?楚瑛不敢细想,当初他自请去往巴蜀,一方面是为了弥补罪愆,另一方面,也是担心母后无法谅解、为了避免难堪而做出的两全之举,但,他真的做对了么?对一个母亲而言,儿子不能侍奉身侧,才是最大的不孝罢?

  如今见了面,他该说什么话,母后又会如何待他呢?

  楚瑛惴惴的来到琼华殿中,见到林若秋的一刹那,心中所有的顾虑都化为乌有,他几乎是痛哭流涕的扑倒在床榻上。

  林若秋摸着他的头,温和地笑着,“你是小孩子吗?一见到母亲就哭?”

  说罢就拿手帕为他揩泪。

  楚瑛擤了擤鼻涕,不好意思的道:“儿子就算长到八十,也还是母后您的儿子,母后您难道不想认儿子么?”

  林若秋忍俊不禁,“你都八十,那母后岂不成老妖怪了?”

  心下又是一阵惆怅,别说八十了,她连儿子娶媳妇都没看到呢,正要说说柔嘉县主的话,楚瑛急忙将身后一人拽到跟前,“母后,还是先让古先生为您看看脉吧。”

  林若秋这才注意到他身旁跟着的那人——哪怕过去了这些年,大古还是从前那副落拓中年人模样,未曾露出半点衰老迹象,大抵是真的驻颜有术。

  比较起来,林若秋的变化就大多了,她有些羞惭的摸了摸脸,“蓬头垢面,让先生见笑了。”

  </div>

  </div>