安装客户端,阅读更方便!

全家穿越现代[古穿今]第81节(1 / 2)





  汪蔓闻言高兴归高兴,面上还是十分矜持的摆了摆手:“谁知道呢,八字还没有一撇的事情,只希望我那不成器的儿子能有点出息了。”

  这话导购可没法接,只能干笑两声把话题岔了过去。

  ——她们这些做豪门阔太太生意的人,谁不知道闻家的大儿子有出息呢。

  往常汪蔓和她那些个朋友来店里,那些富太太话里话外,不都在夸她儿子。

  就算是汪蔓自己,也是因为自己有这么一个儿子很骄傲的。

  别看她现在话里话外都在数落闻启舟,这些话也就只能她自己说一说了。

  但凡是其他人敢当着她的面说闻启舟不好,那她肯定是把手里的包一扔,袖子一捋,直接冲上去撕人嘴了。

  女眷的礼物汪蔓多费了一点心思,和金冉冉她们的礼物相比,金满堂他们的礼物就要随意一些了。

  汪蔓给金满堂准备的是两瓶市面上鲜少能够买到的好酒。

  这酒也不是今天在商场买的,而是她从闻德修的酒柜里面拿的。

  虽然闻德修的藏酒不少,但是一下子让汪蔓拿走两瓶好久,他的心还是忍不住在滴血。

  这酒是国宴上招待国外客人的酒,偏偏汪蔓看上的还不是近几年的新酒,而是闻德修已经收藏了二十来年的舍不得喝的珍藏佳酿。

  虽然闻德修还有年份更高的珍藏,但是这种价位的酒,那真算是一种收藏品,存世量就那么一点,喝一瓶就少一瓶。

  自己的宝贝被妻子一下子拿走了两瓶,闻德修自然少不了要嘟嘟囔囔。

  不过闻德修也就只能背着妻子嘀咕了,汪蔓一个眼神飞过去,他就半句反对的话都说不出来了。

  金丰有的礼物就更简单了,考虑到老爷子也上了年纪,汪蔓就十分体贴的送了中药材,野山参、灵芝、虫草之类的,每一年闻家都能收到一大堆。

  这些药材放到外面也不便宜,汪蔓随便拎上几盒,也就差不多了。

  至于金明轩,因为他年纪最小,又是金冉冉唯一的弟弟,汪蔓依照他的年龄,给他买了一大盒积木。

  专家都说小孩子多玩积木有益于大脑开发,这积木拼出来是一艘星际战舰,想来没有小男孩能够拒绝得了这么一份礼物。

  怕自家送的礼物太重,金家人心里会有负担,汪蔓已经再三斟酌减少过了。

  不过再怎么减少,最后他们去金家赴宴的时候,这些礼物还是把后备箱塞得满满当当了。

  第82章 第八十二章

  李家和金家关系本就亲近, 又因为包子铺只做上午的生意,所以金家办乔迁宴这一天,李家人早早地就到了新房。

  被冉锦和接进小区后, 李家人都被小区内优越的环境和专业的保安给震惊到了。

  李平关心的点比较实在:“这小区的物业费应该不便宜吧?”

  这个小区是管家式物业,每一个月的物业费确实不便宜。

  不过依照金家现在的情况,倒不至于会负担不起。

  看着小区被打理得规整茂盛的绿化, 李卫国面露憧憬:“不知道我们什么时候才能够在帝都也买上一套房子。”

  在帝都生活了将近一年了,李卫国清楚的意识到了在帝都生活的便利。

  以前他们在帝都没有足以谋生的本事时, 李卫国每天都盼望着感觉把孙女给治好了, 然后他们就带着孙女回老家。

  他们在老家有房有地,在老家生活的开销低得几乎可以忽略不计。

  每一年光是他们卖些粮食和青菜的钱, 就足够支撑他们祖孙三人的开销了。

  在包子铺开业之前, 哪怕马桂香和李卫国铆足了劲地挣钱,但是因为没有手艺, 每天挣的钱也是入不敷出,每个月都要靠儿子和儿媳妇寄钱才能勉强支应着把日子过下去。

  现在李家有了包子铺这么个营生,李卫国的想法就彻底变了。

  只要包子铺的生意不会变差, 李卫国想着用不了几年, 他们一家或许也能在帝都扎下根。

  大都市和小县城确实不一样,就说同样是卖破酥包,那些找金冉冉学会了技术,回县城找铺子开店的加盟商,因为小县城客流量不多,消费水平不行, 一个月累死累活忙下来, 也就只能勉强挣个□□千块钱。

  说起来也是李卫国的胃口被这段时间的好生意给养大了。

  要是以前谁告诉李卫国,有一门生意能够让小地方的人不用去远方打工, 每个月就能挣□□千块钱,那在他心里,就已经是个再好不过的工作了。

  哪怕经营一家包子铺至少需要两个人,金冉冉的加盟商大多做的是夫妻档。

  这些回乡开包子铺的加盟商,哪怕生意比起帝都的包子铺来差了不止一星半点儿,但是他们已经打从心里满足了。

  毕竟小县城普遍工资低,对于那些没有本钱和手艺的人,不管是去超市收银还是去饭店当服务员,一个月撑死了到手也就只有两三千块钱。

  公务员的工作或许能高一些,但是最高也不过三四千块钱。

  现在他们只用每天早起做做包子卖,夫妻两一个月随随便便也能挣个七八千块钱。

  虽然这收入比他们在外面打工要低出不少,但是在家里他们既能照顾老人,又能亲自教养小孩,就因为这个,哪怕是少挣一点钱,他们也是愿意的。

  李家人和他们不一样,他们既然已经在帝都有了营生,那他们就不想回老家了。

  前些日子乡下秋收,李卫国还给村里的堂兄打了电话,让他帮自己把地种着。

  这要是在延国,把好好的土地拿给别人种,哪怕是亲戚关系,就算不收银子,每年地里的粮食收上来了,总归是要收三四成粮食当报酬的。

  在现代就不一样了,因为老龄化严重,现在留在村里种地的人是越来越少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