安装客户端,阅读更方便!

分卷(97)(1 / 2)





  闵翀说:臣以为,《星火》在番禺如此受追捧,那么对整个安国读书人的效果应当也是一致的。若是能将它们送到安国的读书人手里,不知会有多少有识之士向往广州。陛下想要网罗人才,必将唾手可得。

  王启与孙非等人也表示赞同:闵大人所言极是,恭喜陛下,贺喜陛下!

  萧彧说:既是这样,那便依闵爱卿所言,再印五万份吧。只是要辛苦纸坊与印坊了。

  闵翀提的这个非常重要,这等于就是意识形态的渗透,哪怕是报纸不卖钱,白送给安国的读书人,那也是他赚了,这报纸一是显示了他们的先进生产力,二是传播了他的统治理念与治理思想。

  对读书人来说,一个拥有活字印刷的地方可不就是天堂般的存在了。

  王启干劲十足,他决定再扩大印坊规模,多招工匠,多烧字模,多版同时印刷,既不耽误报纸印刷,也不耽误教材印刷。

  《星火》创刊号发行一个月后,它终于出现在了建业的读书人手里。

  一夕之间,《星火》便成了建业城中最为热门的话题,若是还有人没看过《星火》,那肯定是落伍了。

  第116章 禁商

  自从萧彧在崖州称帝, 建业城内就开始暗潮汹涌,虽然明面上大家都默契地只字不提,暗地里都有各自的小九九, 有人欢喜, 有人鄙夷,有人叹息, 有人看戏。

  有人进行过客观分析,萧彧跟萧祎抗衡,胜算有多少。

  从兵力、财力、物力、外力环境等方面进行比较。萧彧最大的优势是地处偏远, 除了萧祎,就没有其他外部压力, 还有一个明显的优势,就是广交一带较少□□, 人口不会因为灾荒而骤减,如果好好经营,假以时日, 还真能壮大。

  但他有壮大的机会吗?没有, 萧祎不会给他壮大的机会。他连梁王与豫王都容不下,这两位还没称帝呢, 更何况是已经称帝的萧彧。

  整个广交地区人口不过一百多万,安国境内人口超过两千万, 有源源不断的兵力,碾压萧彧绰绰有余。不出三个月, 萧彧的小朝廷便将被萧祎扼杀在襁褓中。

  然而事情并不如分析的那样, 萧祎的兵力远多于萧彧不假, 但他自去年下半年起就在疲于应对各地层出不穷的暴动, 粮草迅速被消耗掉。

  一直到今春, 萧祎才派出水师攻打广州,然而三万多兵力全军覆没,五十几艘战船连一块舢板都没漂回来。

  北边的东西戎又在催促岁币,萧彧控制的广交地区又是重要的产粮区和唯一的珍珠产地,等于是断了萧祎的一只臂膀,萧祎是气得吐血,却又无力再攻打广州。

  水师折损大半,余下的更不可能取下广州。若派兵从陆地南下,战线太长,消耗太大,虚空的国库更是无力承担。

  于是放任萧彧壮大已经成了不争的事实。

  早在去年萧彧称帝时,便有消息传来,他要通过考试选拔官员,当时就有一些寒门学子蠢蠢欲动,然而路途遥远,加上局势未定,还是没什么人成行。

  如今《星火》报再次传到建业,这就让跟多读书人按捺不住了。不说别的,就光重复印刷这个技术,就已经令读书人无比神往,这是多少代读书人梦寐以求的事,有了这个技术,还担心无书可读吗?

  这也从侧面反映出萧彧对人才的重视,他已经网络到了不少能人志士,选拔考试远比门第推选合理得多,能让真正有才能的人有施展的机会。

  不少人尤其是寒门学子重新开始考虑起南下的事来。

  数日后,《星火》报终于传到了萧祎手里,他看着两张一模一样的报纸,星火两个大字下面,明晃晃地写着番禺两个字,他面色铁青:这是什么?

  太傅温谆说:启奏陛下,此乃近日在京中传阅甚广的报纸,传为乱党萧彧所制。

  萧祎目光阴鸷地看着温谆:你拿给朕看是什么意思?

  温谆低着头:陛下息怒!这是乱党从南边传来的信息,臣想请陛下过目,这两张报纸内容一模一样。

  萧祎冷哼一声:朕又不瞎!

  温谆说:臣的意思是,这两份报纸并非手写,而是以某种方式复刻出来的。

  那又如何?

  温谆额上冒汗:据臣调查,建业城中少说也有上万份一模一样的报纸。这说明乱党已经掌握了某种法子,他们能用这种办法重复印出成千上万份报纸,也就能印出成千上万份书册。

  萧祎斜睨着温谆:能印书又如何,太傅缺书看吗?

  温谆说:臣自然是不缺书的,但是那些庶族子弟缺书,臣担心他们会偷偷跑到乱党那边去。

  萧祎说:传令下去,没收所有报纸,严禁买卖报纸,违令者一律抓起来。凡有叛逃至伪帝那边者,一旦抓住,杀无赦!

  臣领旨!

  温遵又说:陛下,臣以为这报纸多半是那些商船带来的,不如干脆禁了商船。南边的消息也便传不过来了,欲南下的人也就没有了渠道。

  萧祎说:那就禁了吧。

  温谆下去后,萧祎看着案上的两张纸,目光似要将两张纸烧穿:传相国。

  过了许久,须发花白的相国桓寅才到。

  萧祎将两张报纸扔在桓寅脚边:相国是否已经见过这个?

  桓寅颤巍巍地弯下老腰,从地上捡起两张报纸,辨认了一会,才说:这个老臣昨日刚见到,正要跟陛下汇报此事。

  不必了,太傅已经跟朕汇报过了。这是伪帝萧彧制作的报纸,听闻已经在京中传遍了。如此要事,相国却才知道,看来相国是真老了,已经不能眼观六路耳听八方了。萧祎脸上的嫌弃之情毫不掩饰。

  桓寅是三朝元老,景平帝时便是相国,是他力荐萧祎为太子的。

  如果不是这个原因,萧祎早就换掉他了。桓寅实在是太老了,已经年近七十,手握权力死不松手,他的党阀在朝中盘根错节。

  萧祎觉得自己处处受他掣肘,心里相当不爽,所以更为倚重自己提拔上来的温谆与金焕然。

  桓寅却仿佛没听懂萧祎的意思:老臣以为也不是什么打紧之事。

  不打紧吗?朕可是听说,不少庶族子弟打算投奔伪帝,就因为这几张报纸。萧祎冷哼。

  桓寅说:陛下无需多虑,天下才俊皆已为陛下网罗,只有庶族那些无能无品之辈才会去那南蛮之地碰运气,不足为虑。

  桓氏是本朝最大的门阀之一,世代身居高位,哪里将寒门庶族放在眼里。

  萧祎翻了个白眼:朕欲今秋举兵南下,一举歼灭乱党余孽。相国看这仗打得打不得?

  桓寅拱手:陛下,老臣认为今秋不宜动兵。

  为何?萧祎压住自己的怒气,冷冷地问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