安装客户端,阅读更方便!

分卷(59)(1 / 2)





  姚陶惊讶道:郎君,打造铁农具需要大量精铁,崖州精铁皆由船只自北面运来,每家都分发农具,只怕成本过于高昂,很难办到。

  萧彧道:铁的事我有办法解决,姚大人不必担忧。人头税也将取缔。姚大人觉得我这课税法如何?

  姚陶说:郎君体恤百姓,自是百姓之福。只是官府无钱可收,只怕难以维持下去,郎君莫要忘了,我们还有朝廷那样一个大敌,征兵、养兵、置办兵器,哪样都需花大钱。

  萧彧颔首:姚大人所言极是,所以我没有取缔盐铁税。减免田赋,分发铁器,是为了提高百姓耕种的效率,这样便能节省出劳力,从而募集青壮年男从军。

  姚陶愣了片刻:郎君打算如何征兵?

  安国是强行征兵制,独子不入伍,二三抽其一,四子以上者抽其二,入伍至少两年,这个政策引得百姓诸多不满。

  但若是募兵,就需要足够的军饷来吸引人入伍。

  萧彧说:我想采取募兵制,愿意守护家园、建功立业者,可征集入伍,采取自愿原则。服役两年可退伍,家中免除两年赋税,自动延长留伍时间者,将发放俸禄。

  姚陶摇头:自愿入伍恐有难度。郎君当前最需要的,便是大量的兵力,否则无法与朝廷抗衡。

  言下之意,还是要强行征兵。

  萧彧叹气:我知道,没有人愿意打仗。我也不愿意,但是有些仗,是不能不打的,比如保家卫国。所以我想试试。

  姚陶看着萧彧,没有说话,心里觉得他这方面有些天真,普通人哪有保家卫国的觉悟。

  萧彧又说:还有一事需要姚大人去督办。

  郎君请讲!姚陶说。

  萧彧说:我打算在各地兴办学塾,你将政令颁发下去,以临近几个村落为整体,找一个中间点,创办一所学塾,令六至十二岁孩童免费入学,不拘男女,不论贵贱,一视同仁。

  姚陶听到此处,目瞪口呆:办学塾?不分贵贱,让所有孩子都上学?

  他想不明白,这些普通人读了书又有何用,朝廷取仕皆是要看门第的。

  正是,我免费提供书本。你负责找一批品行端正的读书人来当老师。教授这些孩子识字算数。

  萧彧觉得,募兵制要想推行下去,首先得让百姓感觉到自己的生活与从前相比,有了更好的变化,他们才愿意为守护这样的生活而付出努力和代价。

  姚陶不能理解:可是郎君,这些平头百姓读了书又能做什么呢?

  萧彧说:可以参加考试,优异者录入官府衙门当官为吏。

  姚陶的嘴张圆了,在这个门第家世高于一切的时代,萧彧想法简直太惊世骇俗了。

  姚陶能当官,是参加九品中正制选拔出来的。能参加九品中正的,都是积累了数代的名门世家,至低也是门第稍低的寒门庶族,但寒门庶族,即便品学再优,也不可能被评为上品,姚陶就是其中之一。

  许久,姚陶才喃喃地说:郎君预备怎样考试?不看门第,只看学识?

  萧彧点头:对,不看门第,只看学识与品行,二者兼备,方能为官为吏。

  姚陶双手抱拳,深深作揖:郎君此举堪称创举。

  萧彧笑道:也谈不上什么创举,此举在安国未必能推行下去,因为门阀势族势力庞大,在朝中盘根错节,此举势必会影响到他们的利益,必会想方设法阻挠。在崖州这个门阀匮乏之地,这个举措倒是没什么阻力。

  姚陶此刻才真的佩服起萧彧来:郎君所言极是,郎君大才,是天下百姓之福。我这便去替郎君推行此事。对了,郎君所说书本,恐是一笔巨大开销,光誊写就颇费人力,怕是难以推行。

  萧彧笑着说:这倒不怕,我自有解决办法。姚大人且随我来。

  姚陶跟着萧彧,去了印坊。

  印坊已经雕完了《论语》,印工师傅正在印刷,而雕工师父已经在雕刻《孟子》了。

  姚陶看着堆码得整整齐齐的雕版,又看着一摞摞已经印好的《论语》,激动得简直语无伦次:这、这,郎君,书

  这书原本是打算印出来拿到北边去卖的,谁知道竟发生了皇帝驾崩,梁王造反的事,一切计划都打乱了。不过还好,这书还是能派上用场的。

  萧彧说:姚大人看这些书够用吗?

  他想过,崖州怎么也得有几千学生,就书本来说,成本的确不算低,但相对于人才来说,这些投资太便宜了,毕竟人才是无价的。

  正在看印工印书的姚陶突然抹了一把眼泪:郎君此举实乃天下百姓之福,我代表天下读书人向郎君表示感谢。说完一撩袍子,就此拜了下去。

  萧彧连忙将人扶起来:姚大人,万万不可!你这是要折煞我啊。

  郎君受得起这一拜。姚陶说着又用袖子擦了一把眼泪,我想起了当年求学时借书的事来,真是千辛万苦,很多时候,就是有钱也无处买。郎君此举为天下读书人解决了最难的书本问题,这是造福天下的好事。郎君轻门阀,重学识品行,为天下底层百姓开通了上升渠道,此举将改变整个安国乃至天下未来的格局,造福苍生,泽被千秋,伟哉!

  姚大人谬赞了,萧某实在不敢当。萧彧觉得很惭愧,这并非是自己的创举,而是别人发明的。

  姚陶说:郎君不必谦虚,你完全当得起。郎君,可还有事吩咐姚陶去做的?他的语气明显多了几分敬意。

  萧彧说:减免赋税与募兵之事等农具到位的时候再谈,目前你便去做推广学塾一事,等这个做出了些许成绩,募兵制才能推广得更为顺利。还有,你将挑选好的读书人先送到我这里来,我要统一训练一下,才派往各地教学。

  姚陶明白。必会在最快的时间内将此事办妥。姚陶恭恭敬敬鞠了一躬,犹豫片刻,又说,郎君可否送我一本书?

  当然可以。萧彧拿了一本装订好的《论语》,送给了姚陶。

  姚陶双手恭敬接过书,然后告辞离开。

  萧彧看着姚陶的背影,十分欣慰,幸好又碰到一个推崇知识文化的人,否则对牛弹琴,这事就难办多了。

  送走了姚陶,萧彧便在赖峰和向阳的陪同下,挨个去昨天去世的几位勇士家中慰问,并且送上抚恤金。

  虽然抚恤金给得不算少,但怎么能抵得上失去的家人呢?

  七户人家,萧彧遇到了两户不能理解的家属,对着他是又骂又打,认为是他害死了自己的家人。

  赖峰和向阳试图拦住那些癫狂的家属,萧彧制止了他们,他并没有回避,而是让对方尽情发泄。

  向阳说:这种事郎君以后不要亲自去了,交给我们来办就好。

  萧彧摇头:无妨,如果这样能够让他们死去的亲人回来就好了。

  向阳说:郎君不必负疚,能为郎君死,是我们的福分,我相信大家都是心甘情愿的。

  萧彧:

  第60章 岛主

  裴凛之披星戴月赶回家, 已是夜深人定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