安装客户端,阅读更方便!

第2章(1 / 2)





  她走到水渠边的时候,竹竿被人撞了一下,失了重心,摔进了水渠,那个水渠非常深,足有一米半高,而且是秋天,沟渠里也没有水,赵明月掉了下去,悲剧就这样发生了。她当时就血流不止,孩子没了,还差点连命都搭上了,送去县城医院抢救才化险为夷,养了好几年才恢复元气。

  撞她的那个人就是成永刚刚进门不久的弟媳妇,汪秋兰。汪秋兰和她是同一个村的,据说一直疯狂暗恋成永刚,做梦都想要嫁给成永刚,但是成永刚不喜欢她,不肯娶,汪秋兰就想办法嫁给了成永刚的弟弟成永强。汪秋兰对赵明月一直羡慕嫉恨,看见赵明月怀了成永刚的孩子,妒火中烧,便给她来了这么一手。

  出事后,汪秋兰一直都狡辩说她不是故意的,但赵明月知道她是故意的,想要去告汪秋兰。而成家人觉得家丑不可外扬,怕打官司丢人,就苦苦哀求赵明月不要再追究汪秋兰的责任了,再者当时汪秋兰也怀上了,成永强甚至还跑来跟赵明月下跪了。成永刚也亲自写信回来说,对于这件意外,他非常痛心,但是一家人不要太伤和气了,孩子没有了,以后还会有的。赵明月和着血泪忍气吞声,从那以后再也没有和汪秋兰有过半点瓜葛,也对婆家的人好感不起来。

  赵明月也觉得自己还年轻,孩子会有的。几年后,成永刚从部队转业回到县城的一家工厂做了治保主任,赵明月跟着到了县城,夫妻才正式生活在一起。然而孩子并没有如期而至,过了两年,赵明月上医院去检查,被告知再也无法怀孕生孩子。赵明月恨得几乎想去杀了汪秋兰,成永刚也很难过,但他没有提出离婚,赵明月知道他心里也并不好受,夫妻俩就那么不咸不淡地过着。

  赵明月将所有的精力都放在了赚钱上,她胆大心细,有很强的市场敏感度,还有一股子闯劲,生意越做越大,最后成就了一番非常令人艳羡的事业,但是再成功的事业也填补不回来这一份缺失。

  她现在回头想一想,成永刚是个传统的人,一直都想要个自己的孩子,跟自己离婚应该是迟早的事。他最初几年不和自己离婚,大概是因为觉得愧疚,后来不和自己离婚,大概是自己有钱了,不舍得离婚。她自己虽然跟成永刚没多少感情,但是不能生育这件事一直是她心头的一根刺,她完全没心思去离婚,婚姻这东西,对她来说已经可有可无了,没想到这可有可无的东西却成了一把利刃,最终将她杀死。

  她更没有想到,成永刚居然会和汪秋兰私通,生了一个儿子。是了,成永强是个性格懦弱的男人,他和汪秋兰一连生了四个女儿,却不见一个儿子。成家想要孙子传宗接代,为了生儿子想尽了一切办法。赵明月没有回过婆家,但也是听说过的。又过了几年,她听说汪秋兰终于生了个儿子,就是成庆,没想到居然是成永刚的儿子,好一个肥水不流外人田。赵明月望着灶眼里红通通的火苗,牙关紧咬,不住冷笑,恨不得将那对狗男女撕碎了来吃肉。

  胡年春抬起头望着女儿:“明月,你笑什么呢?”

  赵明月回过神来,转过脸来看着母亲,笑了一下:“没事,妈。”想那么多做什么,现在那一切都要抹掉了,什么遗憾都还没有来得及发生,自己可以拥有一个崭新的人生,让那对狗男女去死吧。

  锅里的米饭散发出浓浓的香味,还有一股煮红薯的味道,赵明月深深吸了口气:“真香。”

  胡年春说:“明月,你用筷子插一插饭。”

  “诶!”赵明月站起来,将锅边的布条小心地移开,然后揭开沉重的木锅盖,锅里冒出来浓白的水蒸气,赵明月用筷子在饭锅里插了一些孔,这样就不会煮出夹生饭来。

  胡年春又说:“明月,再烧两把就好了。”

  “嗯。”

  赵明月烧好火,然后过来帮母亲择菜,菜是自己家种的苋菜,苗还很细,要一根根摘掉根,赵明月蹲在母亲身边择菜。胡年春说:“搬张小板凳来坐。”

  赵明月摇头:“不用,蹲着没事。”

  胡年春说:“你不是老说头晕吗,别蹲着,来,你坐我的凳子,我去拿。”说着将自己屁股底下的板凳塞到女儿屁股下头,赵明月连忙跳起来:“妈,不用,我自己去。”赵明月起来的时候才发现,自己确实有点头晕,这是贫血的表现,这症状她都有多少年没出现了,都忘了自己曾经贫过血了。

  胡年春看着女儿用手扶着额头:“是不是又头晕了?”

  赵明月朝母亲笑了一下:“起得太急了,我以后注意点,没事。”

  “等这几只母鸡下蛋了,我给你酿点糯米酒,每天给你酒糟冲鸡蛋喝,听说特别补血。”

  赵明月摇摇头:“不用,妈,没那么娇贵。”家里的鸡蛋那全都要省下换油盐的,谁舍得自己吃啊。

  第四章 家人

  母女俩正在屋里择菜,听见外面有人说话:“顺生在吗?”

  胡年春答:“哪个?主任啊。他不在家,还没回来,有什么事?”

  那人走进屋来,边走边说:“今天晚上大队开会,一定要准时出席。”话说得还很官腔。

  “开什么会?”胡年春迎了出去。

  那人并没有停下来,径直走到厨房门口,看了一眼坐在小板凳上的赵明月,说:“商量一下茶山怎么处理。”

  “哦,知道了,我让老头子过去。”

  赵明月抬头看了一眼,对方冲着她笑了一下,露出一颗亮闪闪的大金牙:“明月在家啊?”

  赵明月想了一下,这人可不是他们村的主任,名叫赵金云的么,她面无表情地打了声招呼:“主任叔。”

  赵金云笑了起来,然后点头:“告诉你爹,一定要记得来啊,不能缺席。”

  胡年春赶紧说:“我知道了。”

  赵金云转过身,背着手走了。胡年春压低了声音跟赵明月说:“少跟他说话。”赵明月嗯了一声,知道母亲这话里的意思。她年轻的时候比较单纯,被自己的父母兄长保护得比较好,不知道赵金云原来是个衣冠禽兽,他任职村主任时,利用职权不知道糟蹋过多少个年轻姑娘。后来她嫁了出去,才陆续从别人口中听说起赵金云的事迹,想着自己居然逃过了这个禽兽的魔掌,看来还真不是一般幸运。

  有一种人,总是最善于在最恶劣的局势中把握机会,比如赵金云,这人只念过初小,但是他有一张能说会道、颠倒黑白的嘴,还有一副足够黑的心肠。运动伊始,他便进了革委会,通过揭发其他人获得了区革委会的信任,后来一步步爬上村主任的位置,这个在后世人们根本不顾一屑的芝麻官,但是却掌握着这个时代多少人的前程和命运。他们是时代的小丑,让人恨之入骨却莫可奈何。

  胡年春又跟女儿强调了一句:“听见了没有?”

  “妈,我知道。”赵明月点点头,现在的她已经不是当年的那个赵明月,当年她没吃过亏,现在就更不可能吃亏了,“晚上开会,我也跟着爹一起去看看。”

  胡年春看了一眼女儿:“女孩子家家,去干什么?”

  赵明月不做声,她记得1976年时,村里发生了一件大事,将村里的一整座茶园全都挖掉了,用来改做梯田。他们这里是著名的茶乡,祖祖辈辈都采茶制茶,虽然之前是属于私人的,建国后就成了公有财产,制茶也曾蓬勃发展过一段时间,后来到了□□时期,为了追求粮食产量,不少茶园被清掉,改成了耕地,茶叶生产规模大幅缩水。从那以后就没有恢复过来,到了运动期间,茶叶生产规模更是大幅缩水,他们村的上千亩茶园基本也被荒废掉了。茶园便成了一个废园,除了村里人自己摘点回来炮制茶叶,根本无人去打理问津。

  76年,村里通过了一个决定,将所有的茶树砍掉,连根拔起,修整成梯田,用来种粮食。运动结束后,随着市场经济的复苏,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,国内的茶业重新蓬勃发展起来,赵明月最初的生意中,就有贩卖茶业一项。原本在本地茶叶生产中一直走在前列的月亮湾村却失去了先机,经济一直落后于本乡镇的其它村。

  后来赵明月功成名就衣锦还乡,看见那退耕还林后的茶山坡,简直可以用满目疮痍来形容。村里的经济还是她重新投资茶园之后才慢慢摆脱贫穷的困境。赵明月对这些事印象极为深刻,所以她想尽力挽救一回,使悲剧不再发生。更重要的是,去开会,还能见见那个人,时间太久,她几乎都快忘记那个人年轻时的样子了。

  母女俩弄好饭菜,等了好一会儿,赵顺生和赵明朗才回来。天色已经不早了,胡年春将赵明朗手里的鱼篓接过来,将小鱼倒进木盆里,就要去收拾。

  赵顺生说:“先吃饭,晚点再弄。”

  “你们先吃,我趁着天没黑收拾好,免得点灯。”胡年春头也不抬地说。

  赵明月自从父亲进门来,就一直紧抿着唇,一眨不眨地看着依旧高大健康的父亲,不敢说话,怕一说话就要忍不住哭出来。上辈子母亲去世后,赵明月想把父亲接过去跟自己生活,但是父亲以习惯农村生活为由,拒绝了她的提议。其实她知道,父亲是怕她不好做,她嫁到成家,没有一儿半女,却还要赡养老父,成家人会说闲话,所以他坚持独自一个人过活,失了伴的孤雁晚年非常凄凉,年近古稀的老人开始学着洗衣浆衫,煮饭做菜,独自生活了近十年。

  赵顺生洗了手,转过头去看赵明月:“明月今天怎么了?”女儿跟父亲一向最亲近,每次他到家都是第一个奔上来迎接的,今天却站在那儿一动不动。

  赵明月吸吸鼻子,别过脸:“爹,你先吃饭,我去帮娘收拾鱼。”

  赵顺生说:“那我和明朗先去洗个澡,晚点回来一起吃饭。”